抗疫风雪情(安文生小说)免费阅读

有天早上,许嘉卉一到单位,发现多了两位志愿者。都是辖区的居民,一位是年轻的小伙子,才24岁。周若华向大家介绍他时,他明媚一笑,露出洁白的牙齿。自我介绍,说叫王远朋,有朋自远方来的远朋。本来是从大连回家过年的,现在被疫情隔在这了,在家里也呆不住,整天玩手机,越玩越无聊。索性就来社区当志愿者了。

让大家肃然起敬的是,汶川地震时,他就去那里当过志愿者。

另一位是个小媳妇,不过也才25岁。平时在家挺享福的,婆婆帮她带孩子,老公负责做饭。吕珊没什么事做,本来打算考公务员,这段时间也学不进去。于是也来社区报到了。

年前的时候,镇里新招了一批大学生。本来年后上班才工作的,因为疫情的原因,也提前上岗了,多领了半个月的工资。

平安社区比较忙,很多知道内情的新委员都不愿意来。结果,镇里分给他们两个女委员,一个挺着个大肚子,马上要生了。露了个面,就回家待产去了。社区再缺人,也不敢在这种紧要关头,让人家上班。

另一位,刚生完孩子半年,还在哺乳期,叫苏晴晴。最初的几天,许嘉卉还以为苏晴晴是刚毕业的大学生。因为她极其瘦弱,背个双肩包,素面朝天。说她是高中生,都有人信。项武听说她们单位来了新委员,还惦记着自己派出所的单身小警察,让许嘉卉留心一下,有合适的给介绍介绍。

许嘉卉后来才知道苏晴晴不但已婚,还是孩他妈了。但很像妈的孩儿。

最初的几天,她连苏晴晴长什么样都没有看清。因为晴晴瘦小,口罩在她脸上就显得格外的大,把她的五官遮去多半。她又戴个鸭舌帽,仅露出细长双目。小姑娘很沉默,能做到一整天都不出个动静。她这么没有存在感,导致李媚一连好几天忘记给她分活,任其他人忙得兵荒马乱。

但周若华那边的表格越来越多,是不可能忘记新人的。她会提醒李媚。苏晴晴一接就是个大活,需要领着全单位委员报的那种。她要报非湖北疫区返回人员表,还按上级要求,每天更新数字。

另外还有周边哈尔滨、齐齐哈尔、加格达奇、莫旗返回人员,需要社区委员做单独台账,同时报送非疫区返回人员台账。

这里面很多表格其实都是重复的,但不同的部门要,只能按不同的要求上报。虽然大体上一样,但表与表之间还是有细微的差别,或是项目不同,不可能使用同一张表。

苏晴晴毕竟年轻,虽然看上去似乎迷糊,还是很快掌控了工作的内容。周若华有时对她不太放心,但现在这种情况,只要能上手,就得把担子承担起来。她也顾不上详细指导新人了。

两位志愿者格外任劳任怨。可能因为他们本就是志愿来此,就是想主动发挥些光和热。王远朋当即被李媚安排值夜班了。本来她正犯愁,全是女同志,晚上留谁合适。没有男人,只能把女人当男人用。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,就像防汛防火值班一样,大家轮流在单位住。

有了王远朋,这个问题圆满解决了。第二天早上,大家一上班,看到王远朋小脸都熬黑了。他说晚上也睡了一会,说什么也不肯回家,白天非要继续帮大家干活。这些大姐们纷纷力劝他回去,他还是不愿意走。

就这样熬了三四天,王远朋的脸已经不是黑,而是蜡黄了。连胡渣都长出来了。本来眉清目秀的一个青年,造得跟土匪似的。他的身体终于挺不住了,开始低热。去了医院,到那一量,大夫说根本没到37.3度,不算发烧。但他自己量,就到了。

虚惊一场。

本来大家还担心,万一王远朋真有点什么事,大家都得在社区隔离。他们现在是命运共同体。要是其中一位同事出现症状,其他人也跑不了。

王远朋还是病倒了,回家休息了几天。平安社区的这些女人们,到底还是轮流在单位值起了夜班。

吕珊还坚守在志愿的岗位上。而且到了中午,她说什么不吃社区的那些方便食品,自己从家里带了饼干、小面包、咸菜。白萍和苗正她们一直劝说。尤其是黄凤,抽空做了好吃的,会热情招呼:“这可是我做的。老吃方便面,胃都吃坏了,我从家里带了点菜,刚做的。快,小吕,来尝尝姐的手艺。”

也不知道这疫情什么时候会结束,大家都以单位为家了,不琢磨点方法,身体都快罢工了。

给十几个人做饭,可是个累人的活。光洗菜摘菜,就忙乎半天。好在,有苗正、白萍她们一起动手。许嘉卉是不会做饭的,但一吃完,她就主动去刷锅。其实她们单位面积虽大,却没有一个合适的地方放厨具。只有卫生间宽敞。大家就不嫌弃,对付着,把一些东西都放在卫生间空闲的右侧。就差中间不能隔断了。

不过都是自己人,懂得注意卫生,珍惜环境。自从卫生间开始储存食品之后,许嘉卉宁可绕远,爬上二楼,再绕道去右边的活动室卫生间,去上厕所。

疫情期间,中老年活动室已经关闭了。不能从大门走。只有这样绕远,才能进去。许嘉卉发现活动室里那些花,都快旱死了。平时有大爷大娘们在那玩,他们爱个花啊草的,不少人从自己家里带了苗,养得左一盆,右一盆的。

现在活动室一关,这些植物也就没人管了。大家正经活都忙不过来,哪有人想着这些。许嘉卉每周都尽量去浇一次水。接一大盆水,刚经过一个窗台,就浇没了。花实在是太多了。还有社区自己购置的大盆植物,土也旱得出了裂纹。特别吃水。

活动室的大爷大娘们,有个头儿,社区这些人都叫他冯大爷。冯大爷精明强干,很有影响力。

大爷大娘们平时跟社区的工作人员爱起刺,动不动宣称:“这是共产党给我们的福利政策。”经常不服从管理,遇到事情,还老想去上级部门抗议。有时是因为活动室面积小,他们嫌开放时间短,希望随时都能过来玩。有时是因为,他们不讲卫生,不爱护环境。有时是他们自己起了纠纷,都觉得自己有理。

但冯大爷是他们中的一员,社区把权力交给他,他管起大家伙来,就方便多了。说来也奇怪,他们都特别听他的,说话深一句,浅一句都没关系。冯大爷和老伴带头,领着身体健康的那些人,把活动室管得井井有条,打扫得干干净净。他每天神采飞扬,到活动室下盘椅,或是和其他老人打打球,玩得不亦乐乎。

疫情期间,他来社区一次,看望社区的这些工作人员。冯大爷一戴口罩,本来那么熟悉的身影,许嘉卉愣没认出来。他的眼睛本来最有神,现在那些光茫不见了。就连一向矫健的身子,也佝偻了。这才多久不见,冯大爷居然老了那么多。这回,许嘉卉才真的觉得,他是个老人了。可能是锻炼令人年轻,在家里一圈,老人都缺少精气神了。

不知道在他眼中,她们又有了些什么变化。冯大爷正好赶上中午,看着她们有的人在泡方便面,有的在干嚼着饼干。那天恰好黄凤她们下委了,没有功夫做饭。

冯大爷没说什么,可是回到家后,就给社区书记李媚打电话,说要给社区捐四千块钱。李媚说,钱她不敢收,怕传出去不好听。冯大爷说,“那你就上超市,把它们都买成食品,给大家伙补补身体。我那天看了,那些东西哪有营养啊。你们都是为了我们啊,才遭这么大罪。”

于是,李媚叫着许嘉卉和周若华去采购东西。只是刚走出去没多远,群里就让报宣传信息。许嘉卉还负责疫情期间的信息报导,她急急忙忙就回去写了。这段时间,好人好事层出不穷,全都是委员为居民做贡献的。她根本不愁没有素材。只是,几乎每位委员都为老人服过务,为居民买过菜,她都不知道写谁才好。

像黄凤刚才入户,就是因为有一家居民跑水了,大冬天的,那一片都结了冰。81岁的那位老李太太,一直和女儿一起居住。最近,女儿外出不在家,这位老人遇到很多生活上的困难。她是肺癌晚期患者,需要抗癌药。上次黄凤为她跑过几家药店,都没买到。最后为她去医院开的药。

祸不单行,这位老人家里的自来水管道又破裂了。黄凤和志愿者王远朋一起,去她家送水泵,帮忙抽水。这只能解决暂时的难题。这种时候找人不好找,都在家里被封闭着呢。

没办法,社区又联系了自来水公司,来修理管道。足足忙乎了五天。

这些日子,黄凤都瘦了快十斤。她那片情况复杂,她性子又要强,能自己解决的事,都不麻烦领导,都自己在想办法。

那天下委去抽水,她冻得牙齿直打战。平时有风湿,受不了寒。可是老人的屋里那么多水,王远朋毕竟年轻,她能让他一个人劳碌吗?还是她经验丰富,带了两个水泵过去。两人都能摆布开。

麻烦事到处都有,不止她一个。细算起来,谁都不比谁省心。六千多户居民,你家没有事,他家还有个临时情况呢。

李媚和周若华用冯大爷捐的钱,买回很多好吃的。等食品都到位了,社区的全体工作者,还和冯大爷一起,与这些捐献物资合了个影。不用说,许嘉卉也写了个宣传报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