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凤山 王昭明梦回1981小说免费阅读

林凤山气乐了,他摸摸妹妹的小脑袋,笑道:“你这小丫头,这都跟谁学的?还知道懒汉子载。”

小兰嫌弃的往后退了一步,“哥,以后不许摸我的头,大人说,摸小孩脑袋不长个。”

林凤山一听哈哈大笑,把麦子卸在地上,又把麦捆拆开,均匀的摊在麦场上晾晒,对妹妹说道:“看好咱家的麦子,不要被人拿了去。”

小兰用力点点头,在她眼里,这些麦子可都是一个个大白面馒头,谁要是敢来拿麦子,她一定会咬他一口。

其实,林凤山也就这么一说,八十年代,民风淳朴,邻舍之间很少有人偷东西,不过,到了九十年代,民风开始渐渐变坏,那时林凤山经常听人说,有人高高兴兴去收麦子的时候,到了地头才发现,自家的麦子被‘好心人’帮忙收割了,辛苦了大半年,眼看就要收成,却被别人偷走,那真叫一个欲哭无泪。

林凤山两脚生风,一趟趟往家运送麦子,他想自己多干点,爹娘就会少受点累。

上一世,自己不懂事,让父母受了很多苦,等到自己成家生儿养女之后,他才知道养孩子原来这么难。

这根本不是钱不钱的事,孩子好养,难的是教育,他经常在外面忙着应酬,对儿子疏于管教,儿子经常在外面花天酒地,不务正业,到了最后,儿子终于惹到了厉害的人物,给自家带来了灭门惨祸。

林凤山心想,这一世,如果自己再生养子女,一定要好好管教他们,前车之鉴,今世一定不能再重蹈覆辙。

等林向东夫妇收割完最后一垄麦子,林凤山正好也运输完,李爱华惊讶的看着儿子忙碌的身影,对丈夫说道:“咱儿子今天怎么变的这么厉害了?这两只小脚就像安了风火轮一样,难道才过了一年就长大了?”

林向东揉了揉发酸的老腰,说道:“前日压麦场的时候我就发现了,这小子力气突然大了不少,王大宝也发现了,还说二牛吃了大力丸呢。”

李爱华道:“孩子每长一岁,咱也就跟着少受点累,今年不用咱俩往家送麦子了。”

一家人吃过午饭之后,又转战另一块麦田,收割麦子不要梦想还有午休时间,庄稼人都知道,必须要趁着好天气抢收,万一遇到下雨刮风,就会有大麻烦。

所以庄稼人有一句谚语:三秋没有一麦忙,三麦没有一秋长。意思是说三个秋收都没有一季麦收忙碌,三次麦收没有一季秋收的时间长。

到了麦收时节,通常都是白天收割,晾晒一天之后,晚上就要脱粒,通常都要忙活到半夜,第二天一早,还要继续收割,但所幸收割时间不长,大约只有五天左右。

而秋收就不同了,虽然没有这么忙碌,但秋天要收的庄稼多,要收地瓜,收玉米,摘棉花,收完玉米之后,还要耕地播种小麦,所以秋收要忙活一个多月才能结束。

就这样,林凤山一家四口一连忙活了五天,直到看着麦子晒干装进麻袋,然后放在家里仓房,这才算是基本忙活完。

稍微一作休整,就要种秋玉米,如果天不下雨,还要浇地,然后再耕地,最后播种,这才算是基本忙活完。

这几天,林凤山白天忙着下地干活,晚上睡觉之前不管多累,都要练习《无为修真诀》,让林凤山感到高兴的是,只要一练功,不管白天有多累,到第二天醒来的时候,昨天一天的疲乏尽去,身上又充满了力量,看来这部《无为修真诀》确实非同凡响。

收完小麦之后,又紧接着上学,不过,麦收离暑假时间很短,上了没有几天学,紧接着就放暑假,到了暑假,这才是真正的放假。

到了这个季节,已经没有什么农活,顶多就是打打农药,锄一锄地,一到早晨,天刚一放亮,林向东夫妇就下地干活,到了八九点钟就会回来,因为夏天天气太热,只能趁着早晨凉快的时候到地里忙活一阵子,到了下午日头落山的时候,再去地里忙活一阵。

暑假期间,林凤山就如同小鸟出笼,一整天都呆在凤凰山上,在老道士的指导之下,日夜练习《无为修真诀》,进步很快,所谓功夫,顾名思义,首先要有时间,没有时间练功,天资再高也是枉然。

有一天傍晚,李方和丁一来找林凤山去找借溜归,借溜归就是知了猴,至于为什么叫这个名字,无从考据,可能有个成语叫金蝉脱壳,有借机溜掉之意,所以才取名为借溜归。

一到了夏天傍晚,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子,都会到河边树林去找借知了猴,找知了猴有两种方法,第一种方法是从地面上找,知了猴到了傍晚要上树的时候,通常会在洞里开一个小孔,而找它们的方法就是根据这些小孔。

当然,并不是所有的小孔下面都有知了猴,有经验的小孩子一看小孔的形状,马上就能判断出下面有没有知了猴,通常都是一挖一个准,用螺丝刀把小洞破开,然后再把螺丝刀伸进小洞之内,知了猴遇到螺丝刀,自然就会用爪子抱住,所以,只要轻轻一提,就会把它从洞里提起捉住。

第二种方法,是在天黑之后,当知了猴看到天色变暗之后,就会破洞而出,爬上树干,这时只要用手电一照,就能很容易把它们抓住,这种方法比第一种方法简单多了,但这种方法没有难度,不如第一种方法好玩,是以小孩子们都喜欢在地上挖。

到了后来,不知道哪个聪明人想了一个办法,在树干上缠上胶带,知了猴爬到胶带之处,就爬不上去了,因为胶带很滑,只好都停在胶带那里,因此,再去捉知了猴的时候,就会收获更多。

知了猴营养丰富,在这个吃肉困难的年代,知了猴自然就成了美味,一到了夏天,大家都去树林找知了猴,打打牙祭,改善一下生活。

到了白天,小孩子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粘借溜,借溜就是知了,先找一根细竹竿,在上面涂上面筋,面筋用白面做成,经过水洗制作之后,具有很强的粘性,用来粘知了很好用。

当然,小孩子们都是从家里偷着拿了白面,跑到河边用河水制作,会浪费不少细面,要是被大人看到,肯定会把孩子拖过来揍上一顿。

其实,小孩子粘知了就是为了好玩,并不是为了好吃,知了表皮很硬,令人难以下咽,除非用油炸的酥脆才好吃。

但在这个年代,谁舍得用油炸知了,要是被人知道,马上就会传出风言风语,说这家人好吃懒做。

在当年,大家对于名声看得很重,因为每家都有儿子,这要是坏了名声,以后给儿子娶媳妇会比较困难。

林凤山现在正忙着练功,哪有闲工夫陪他们玩这个?他的心理年龄四十八岁,就算和现在的年龄平均一下,也近三十岁,这些事根本引不起他的兴趣。

林向东夫妇知道儿子上山是跟老道学习正骨手艺,所以并不担心,他们看到儿子如此年幼就知道学习手艺,都非常高兴。

如果儿子学会正骨这门技术,以后走到哪里也不会饿着,俗话说家有千金,不如一技傍身,金钱终归身外之物,有可能被偷、被抢,可是手艺却偷不走,一直都在身上。

暑假一转眼就过去了,在此期间,林凤山除了跟师父学习功夫,在闲暇之余,希微道长也把正骨技术教给了这个小徒弟。

其实,老道士不止会正骨,其它医术更是高明,老道喜欢清静,不想自己被村民经常打扰,所以才说自己只会正骨。

饶是如此,道观隔三差五还不断有人上山求医,好在凤九已经出师,患者由凤九负责接治,老道士这才清闲下来。

暑假最后一天,林向东又来到道观,手里还拿着一些东西,这些日子儿子吃住在道观,林向东过意不去,过个三两天就带着吃的用的送到山上,一是感谢老道士对儿子的教导,二是也不放心儿子,虽然隔着不远,但孩子太小,一个人住在山上,终究不太放心。

林向东见到林凤山,觉得儿子这些日子变化很大,身体变的壮实了,似乎也长高了一点,林向东对儿子说道:“二牛,明天就要开学了,你准备准备,跟道长说一下。”

林凤山惊讶道:“这么快就要开学了?我以为还早呢。”

林向东一瞪眼,“你小子还乐不思蜀了?今日过晌就回家,我去跟道长说一声。”

林向东见到希微道长,和他说明儿子明天就要开学,并对道长再次表示感谢,老道士听说这事,点头表示理解,林向东陪着道长说了一些感谢的话,这才下山。

希微道长唤过小徒弟,嘱咐他明天好好去上学,不要耽误了学业,白天上课,晚上上山练功。

林凤山一一应下,这些日子和师父同吃同住,他对师父的了解渐渐加深,他觉得自己这位师父应该是一位世外高人,修为深不可测。

有一次,希微道长给林凤山和凤九演示功夫,老道士离着一棵大树有十米多远,只见他随手一挥,大树上的一段树枝应声而断。

林凤山跑过去查看,只见这段树枝如同被利刃斩断一般,断处光滑平整,这段树枝直径约有十公分左右,看得林凤山惊叹不已,连连啧舌。

林凤山曾问师父是什么修为,却被师父在头上敲了一记暴栗,说道:“功到自然成,不要问那么多,知道多了对你没有好处。”